羊格《永無休止的自我批判》

數量

簡介

+
分手之後,我花了十四日寫完這本書。可能人在分手後,特別多話說。 對於這段關係,以至乎我這個人,這本書的要點,可能只有一個—— 其實我錯了。 在這本書裡,我由自己寫小說的習慣開始,批判我的文過飾非。我雖然叫自己的作品做「小說」,但各種真真假假,穿插其中。事實不只宣稱為真的「散文」做假可以為人咎病;即使是小說,如果我說它是假,最後它卻真,我說的謊也不比散文小。 要說一個人愛說謊,不是說他說了三個謊、四個謊,而是一個人,他總是說著半個謊。永遠說了半個謊。這樣的人,才是回不到真實。 日常生活中,我總是欺騙自己。明明重視的,我欺騙自己說沒有所謂;明明討厭的,我又假裝沒有這回事,諸如此類。結果,我還是分手了,而種種跡象都表明,我過去看待世界的方法,一直都有問題。 在這本書裡,我討論到一些我讀過的,又印象比較深刻的書。我想嘗試透過這部意外之作問的是,其實我相信甚麼、懂得甚麼,喜惡甚麼。而這一切「甚麼」,到底是在幫助我生活,抑或只是純粹的困擾。 這一本書,我不想視它為小說,因為我想坦白些。 我是一個會不斷批判自己的人,那次分手,就批判得更多。或許更直接一點說,就是如果我對自己也批判得如此嚴苛,我對他人,所批判的也不會少。 很多說話,我收在內心沒有說。一來現實生活,難於啟齒,二來我過去一直認為,我既沒有可以訴說的空間,也沒有可訴說的人。 於是我在這部作品中,創作了一個AI,不斷問AI同一問題:我如何可以用文字,描寫出一個真實的人,以致可以讓AI也明白,以呈現出一個我認識的女人? 我對於一個人的了解,是否真的足夠清楚,以讓我對著AI輸入一遍後,便創造得出一個人來?抑或,我根本連自己也不了解? 「因了解而分開」,是很自大的說法。 我憑甚麼覺得自己了解呢? 在那十四天內,我把這些內心的想法,都寫了出來。《永無休止的自我批判》,最後我改了這個書名,因為寫了幾萬字,起初想罵人,到頭來發現,我應該罵的是自己。 // 利申:後來復合了,寫作過程中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。

你可能感興趣的商品